&esp;&esp;第74章 【三更】
&esp;&esp;这半年来的每次往返, 严峰都在细问律恒去泽城一路上遇到种种。
&esp;&esp;车队的车辆与人员配置,路上遭遇的困难与难点, 以及路况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。这样根据他的讲述, 一点点的把环境建模搭建起来。
&esp;&esp;再根据这一套系统分析,给他们组装最合适的战车与出行装备。
&esp;&esp;前期准备完毕,等待积雪变浅的这段时间,后续准备就转移到了律恒与闻柏舟身上。
&esp;&esp;四个人出行是远远不够的。他们至少得有两辆战车满载的人手。而闻柏舟也不能这么一无所知的前往泽城。
&esp;&esp;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, 三十年后的泽城肯定也与目前的泽城很不相同。但在功能区的划分上, 它不可能出现很大的变化。
&esp;&esp;所以闻柏舟一回到小别墅, 就被严峰安排去了泽城。
&esp;&esp;飞机一落地, 蒋政就接到了他。
&esp;&esp;“舟舟, 好久不见了。”他笑眯眯地让闻柏舟上了车后座, 仔细地观察了他几眼, 才又说, “瘦了不少。”
&esp;&esp;“我这是精瘦。”闻柏舟笑了笑, “您怎么那么快就回泽城来了?”
&esp;&esp;“你的事情移交给严峰了,我就得回来上班啊。”蒋政和蔼地问他, “和你严伯伯磨合得还好吧?他这人有些轴, 有时候说话可能不太好听,你别搭理他。”
&esp;&esp;“您别担心, 我们相处得还不错。”闻柏舟看了看窗外, “我们现在去哪里?”
&esp;&esp;“先带你把整个泽城走一圈。”蒋政说,“你需要熟悉泽城。”
&esp;&esp;要在短时间里熟悉一个超级大都市,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。
&esp;&esp;闻柏舟又是坐车又是双脚行走, 在泽城的各个地铁站与主干道上来来回回的跑了小半个月, 拍了无数张照片后,才转向了新的目的地——
&esp;&esp;泽城造船厂。
&esp;&esp;作为目前龙夏最大的造船厂之一, 泽城造船厂占地足有四百万平米。整个船场分为四个地面主厂区与一个海洋基地。
&esp;&esp;闻柏舟进入第一厂区的第一反应,却并不是巨大。而是觉得空旷。
&esp;&esp;偌大的厂区内,站在门口,好像除了厂房外,就再看不见别的任何东西。而连厂房都距离大门很远,它们看起来小小的一点,感受不到丝毫特殊之处。
&esp;&esp;直到深入厂区,那些精细的工业造物才展现出自己的巨大。
&esp;&esp;这次陪同人员多了造船厂的现任董事长。一行人花了一天的时间,把第一厂区走了一遍。
&esp;&esp;走到港口处,董事长介绍道:“您看这里,是我们的泊船区。这一片都是填海造岛弄出来的。您看对面,那儿也是我们的厂区,是第二厂区。”
&esp;&esp;隔着湛蓝的大海,阳光之下对面的第二厂区清晰可见。人造的港口处,有两艘大型舰艇停留,隐约间似乎还能看见工人的身影。
&esp;&esp;而在这两个人造港口的夹角处,则是集团下的船务工程公司。
&esp;&esp;看着这个地形,闻柏舟隐隐有些明白泽城船市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地面了。
&esp;&esp;“造船厂现在是有两万多员工对吗?”他问董事长。
&esp;&esp;董事长笑着点头道:“对,我们有25800名员工,厂区内也有自己的医院、超市和生活社区。”
&esp;&esp;闻柏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谢谢您。”
&esp;&esp;这个大型厂区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。可容纳人数也远比两万五千更多。他们只需要把造船厂重修出来,就已经足够生活。
&esp;&esp;回去之后,他比照着自己拍的照片和网络地图,又自己手绘了一套详细地图加强记忆。一切都准备妥当了,才离开了泽城。
&esp;&esp;这一次再回2099,外面的积雪又消融了不少。气温正在快速的回升,而随着气温一起越变越好的,还有特殊种植区里的油菜。
&esp;&esp;绿油油的油菜田里,已经冒出了星星点点的黄色。
&esp;&esp;对此最高兴的就是养殖区里的工作人员。油菜长得好,他们的自制饲料就有了更多的原材料。
&esp;&esp;战车回去时,恰好就遇上养殖区的工作人员来割菜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