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长史之位一直空置了好几年。
其他人的身份地位太低。
也根本背不下这么大一口黑锅。
最后的最后,他把目光或者说主意打到了与他儿子结婚好几年,也没给他儿子添一儿半女的原身,鲁王妃身上。
于是,此次百姓告御状案的查证结果就是,鲁王朱钦是受鲁王妃孟氏的撺掇,识人不明,这才做了些错事,罪魁祸首实为鲁王妃孟氏,所有孕妇都是鲁王妃派人劫掠,带进鲁王府的,同时她派去劫掠的那些人,全都畏罪自杀了。
没错,就是这么的颠倒黑白。
明明是原身救了些孕妇,并想方设法把她们偷偷送出王府,带到安全的地方,结果变成是她派人劫掠带进王府。
明明她的亲信是被鲁王杀死的。
结果变成了畏罪自杀。
但奈何这是天武帝钦定的案子,前面还杀了那么多官员,有这么些前车之鉴在,哪个敢说话,哪个又敢质疑呢。
别说与之没什么关系的官员了。
就是原身亲爹舒国公也不敢有任何质疑,不但不敢有质疑,还得赶忙上疏请罪,表示自己教女无方,连累鲁王。
结果便是赐死罪魁祸首鲁王妃。
鲁王回府闭门思过一年。
为了表示恩泽,或者说是天武帝自以为的恩泽,他还特地下旨,给舒国公嫡三女赐婚,让她做继室,新鲁王妃。
可能在他看来,现在他赐死了一个鲁王妃,再还给他们孟家一个鲁王妃。
也算是他皇恩浩荡了。
不管舒国公内心是不是真愿意。
但还是得谢主隆恩。
紧接着当然就是天武帝派遣宦官把他儿子鲁王送回鲁王府闭门思过,并且顺带着赐死鲁王妃,好对外有个交代。
至于赐婚继室的事。
当然得等鲁王闭门思过结束。
与此同时,舒国公则赶忙派亲信带了封信送给原身,另外知道自己要做鲁王继室的三妹,也送了一封信给原身。
都是快马加鞭送过去的。
赶在宦官送达赐死旨意之前送到。
这两封信让原身提前知道了自己即将被赐死的命运,也让原身更加绝望。
因为信里既不是说要帮她假死,挽救她的性命,也不是说宽慰两句。父亲舒国公的信里通篇都是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,家族厚待了她这么多年,也是她回报家族的时候了,核心意思其实只有一个,就是让她接受被赐死的命运。
接旨时不得有怨言,有不满。
更不得质疑或者胡言乱语。
还得谢主隆恩。
显然,舒国公很清楚自己闺女不是天武帝旨意里说的那种人,但皇帝给的黑锅不背也不行啊。不背的话,别说他这闺女了,怕是全族性命都难保,姜丞相的同党余孽这个借口实在太好用了。
天武帝用了十年还没结束。
肯定也不怕添上他家的全族。
要求不得质疑或者胡言乱语,就是怕他女儿受不了这份屈辱,以及死后不堪的身后名,会暴起怒吼或说出真相。
哪怕有那些宦官在不可能传出去。
可要是那些宦官回去跟天武帝提一嘴,被天武帝迁怒到他们的身上,那前面做的那些个牺牲,不就都白费了吗。
看完这封信,原身如何能不绝望?
更让她绝望的是她妹妹的信,她妹妹的信里没有任何安慰,通篇都是指责怨恨和不满,觉得如果不是原身做了那些个事,被赐死,她也不用被赐婚做鲁王的继室,不用跟自己喜欢的人分开。
本来她与秦安侯的嫡次子都见过面了,也正准备商量两家联姻定亲之事。
最重要的是她很满意。
可都被天武帝的赐婚给毁了。
她这妹妹不敢去怨恨天武帝,不敢去怨恨父母不拒绝,也不敢去怨恨秦安侯府一丁点表示都没有,立刻当没先前商量定亲,以及交换八字那回事。只敢写信给原身,将愤怒不满都倾泻在原身的身上,毕竟反正都是个将死之人了。
对于那些愤怒不满原身倒能理解。
她无法理解和难以接受的是,她妹妹竟然信那些事是她做的,怎么可能?
连她妹妹都信了,外人又会如何?
当时原身就想死了,可又怕回头被说是畏罪自杀,才一直等到旨意到来。
然后选择喝下鹤顶红。
:背锅王妃被赐死(3)
鹤顶红实际就是没那么纯的砒霜。
当然,即便没那么纯,只要量稍微多一点,致死还是很容易的,只是并不能见血封喉,死的还是较为痛苦的。也正是这痛苦的死亡过程,让原身变得怨气冲天,恨意沸腾,被丁水接收到了。
丁水创建的平冤解恨工作室,核心工作就在名字上,平冤解恨,尽可能消弭掉各大小位面当中怨气深重之人的怨恨,减少诸天无量世界中的负面能量。